中国通信器材网 - 通信器材行业门户网站 !

商业资讯: 产品动态 | 国际资讯 | 国内资讯 | 技术知识 | 市场动态 | 运营资讯 | 制造资讯 | 招标采购 | 资讯中心

你现在的位置: 首页 > 商业资讯 > 国内资讯 > 崔根良:挺起中国通信行业的脊梁
G.biz | 商业搜索

崔根良:挺起中国通信行业的脊梁

信息来源:tongxin.biz   时间: 2012-12-07  浏览次数:488

    他信守产业报国理念,打破国外技术封锁,打造了我国唯一拥有光棒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民族企业,抢占了行业制高点,支撑起了中国通信行业的“脊梁”。
    他认为,大企业搞研发,既是责任也是义务。
    他求贤若渴、视才如命,汇聚了行业内的诸多重量级人物。
    要写崔根良,得从光棒说起。
    “这不是利益问题,关系到我们如何在世界上立足!”
    当崔根良6年前做下那个自主研发光棒的决定时,很多人都睡不好觉:
    他的管理人员睡不好,因为风险大,国内同行失败案例比比皆是,而且投资巨大,这一花就是6个亿;
    他的科研团队睡不好,事实证明确实如此,为冲上世界通信技术顶峰,200多名研发人员,屡试屡败、屡败屡试,熬了1500多个日夜;
    外国人睡不好,尽管当时处处受到国外“封锁”的崔根良是从零开始,但之前他已经将我国光纤价格拉低了近90%;
    他自己当然也睡不好,因为专家院士们告诫他,国内从上世纪70年代就研究,国家花了不少钱,但最终还是没能拿下,什么时候能搞出来根本没底,没必要冒险。
    但崔根良决心已定,“光通信核心技术受制于人,看人脸色谈何发展?中国没有光棒将危及光通信产业健康发展,这不是利益问题,而是关系到我们如何在世界上立足!”
    光棒即光纤预制棒,是制造石英系列光纤的核心原材料,是光纤通信的核心技术产品。在整个光通信产业链中,光棒集聚了70%的利润。
    但长期以来,这项核心技术一直被美国、日本等国牢牢掌控,造成国内90%以上光棒依赖进口。“现在60元每芯公里的光棒,当时从国外进口要1000元每芯公里!”崔根良告诉记者,正是这根“卡脖子”的棒,使中国广大光纤用户不得不承受高额的消费负担。
    2006年,崔根良力排众议,实施6亿元光棒研发项目。接连几个月带队到世界各地考察,但当时无论研发设备、试验材料,还是工艺、路线、参数,国外对中国全部实行封锁,崔根良和其团队只能从零开始。
    终于,2010年的一个清晨,崔根良在车间亲眼看到了自主研制的第一根光棒,后只淡淡说了句:“今天我可以睡个安稳觉了。”
    随着光棒的研发成功,价格再次被拉低近40%,这为百姓光纤到户创造了极有力的条件。
    正是崔根良的果断决策,使亨通成为中国唯一掌握光棒尖端技术及自主知识产权的民族企业,打破了国外对中国的封锁。此后,在崔根良的主导下,该企业相继完成了光棒产业化流程设备、制造工艺及软件控制的自主研发,从80毫米向120毫米、150毫米、180毫米、200毫米大口径及大长度预制棒及配套拉丝技术不断冲刺。
    目前,其光棒产能已占国内市场的四分之一,并实现向高端产业的转型,为我国光通信发展赢得了主动权,使中国在全球光通信领域拥有了话语权。
    “其他方面可以省,但科研投入一分也不能省”
    “必须要有杀手锏——产业核心技术与自主知识产权。”崔根良说,企业不仅要面对国内数千家企业同质竞争,而且还要与世界级巨头展开搏击。
    也正因此,“科技创新贯穿始终”成为崔根良发展决策的主旨。
    研发光棒仅是创新的一个缩影。喜欢上网下载电影的人大概并不知道,目前市面上使用的普通五类电缆,传输频率为每秒100兆。由于网络中各种设备与关卡阻碍,真正能享受到的速度大打折扣,下载一部600—700兆的电影需要近半小时。而崔根良主导研发的七类电缆,传输速度是普通电缆的6倍,理想状态下,下载一部600兆的电影只需1秒钟。
    崔根良对科技研发和自主创新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,目前,研发费用占其营业收入比重达3.5%以上,每年奖励科技人员经费就超过2000万元。
    关于创新发展历程,崔根良深有体会:“创新研发总是有风险的,在成功之前,其实就像爬山,越往上走,困难越多,心里可能也越没底。但在我看来,大企业搞研发,既是责任,也是义务;既是应对自身的发展需要,也是为其他中小企业作出表率。”
    “其他方面可以省,但科研投入一分也不能省。”在崔根良的创新战略的指导下,FTTH抗弯曲高强度单模光纤产业化项目填补国内空白;风能发电、核电等特种电缆技改项目得到中央资金资助;国内规模最大、电压等级最高的超高压及海缆生产线建成……
    近年来,崔根良看准国家发展战略,一大批高科技产品“上天入地,钻山过海”,应用到高铁线、高压输电网、石油平台、卫星发射基地、三峡大坝、首都大剧院等尖端领域和国家重点工程,“目前已形成‘光棒——光纤——光缆——光器件’的完整产业链,并实现由单个产业链向多个相关产业链的转型发展”。
    “1亿元!这不是投入,是信任”
    崔根良重才爱才,尤爱科技人才。
    有个小故事。1994年,崔根良引进了第一个大学生,为了让来自湖北、听不懂江苏吴江本地方言的大学生消除在异乡的陌生感、尽早融入,崔根良要求员工在厂区内尽量说普通话。
    有个大数字。李苏明原是上海电缆所研究员,国字号科研机构技术专家。认识崔根良,纯属偶然。1998年,崔根良带团赴日本购买设备,需要一个既懂专业又懂日语的专家随同翻译。经人推荐,李苏明与崔根良见了面。
    在日本期间,李苏明发现崔根良对专业知识非常熟悉,两人因此经常攀谈,结下了友谊。此后,在与日方公司谈判的过程中,李苏明放开胆子讨价还价,并运用专业知识迫使日方让步,争取到了很多优惠。崔根良看在眼里,记在心里。
    回国后,李苏明还把上海业内的一些信息告诉崔根良,并对其在上海的发展设想提出了建议。崔根良见李苏明是个难得的人才,便诚邀其加盟,并拿出1亿元请李苏明主持创办上海亨通公司。1亿元!李苏明傻了,“崔根良居然这么看重自己。1亿元!这不是投入,这是信任。”
    副总经理李自为,对崔根良的爱才是感同身受。“1994年,当时我在厂里负责设备安装和维护。有一次,专家组来厂里实施一项重要的技术认证。隔夜,却因为操作失误,我烧坏了自己刚修好的设备电路板,以致影响了第二天的专家组验收。”李自为说,正当他内疚自责,准备卷铺盖走人时,是崔根良极力挽留了他这位厂里最早来的大学生之一。
    崔根良制定“引得进、留得住、育得出、用得好”的用人方针,以“打造一代比一代强”的团队为目标,一个个网罗线缆世界里的精英。他提出“以用为本”、“有作为就有地位”、“赛马不相马”的用人理念,推行岗位竞聘制、述职评议制等优胜劣汰机制。
    崔根良就是这样求贤若渴、视才如命。从拥有第一个本科生、第一个名牌大学毕业生到第一个研究生、第一个总工、第一个教授级高工、第一个MBA、第一个海归,再到汇聚行业内诸多重量级人物,无不凝聚着崔根良的心血。
    如今,在其人才队伍中,中高级职称人数已超300人,硕博士学历的突破100人,还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、省部级工人发明家、劳动模范等顶尖人才30多名。
    ——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通信器材网证实,仅供您参考